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楊韻妍表示,生物製劑並不存在「打一世」的問題,「治療每一個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的個案,我們都需要定期了解病人的病況變化,再作出用藥決定。雖然紅斑狼瘡病人一般都需要長期服藥,但我們會根據病情調校適當的藥物,例如病人本身的病情已經得以緩解,其實是有機會逐步減藥,甚至最終停藥,所以不論生物製劑或其他藥物,都沒有所謂『打一世』的規定。」

根據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最新的治療指引建議,如果是紅斑狼瘡腎炎的患者,使用生物製劑或抑制免疫系統藥物超過兩年以上,病情持續獲得緩解,經過醫生評估,就可以考慮減藥。
「紅斑狼瘡病人的標準治療通常包括使用類固醇,而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有較多副作用,所以我們一般會首先考慮減少使用類固醇。當類固醇劑量減到相對低的時候,也可以嘗試增加生物製劑每兩針之間的間距,即『打疏啲』,或減少抑制免疫系統藥物的劑量。所以只要病情持續穩定的話,最終停藥並非奇事。」楊醫生說。
臨牀研究顯示,紅斑狼瘡的形成是因為病人本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導致很多生物因子被異常啟用,繼而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增加病人自身抗體的生成和炎症反應的加劇,從而導致紅斑狼瘡。楊醫生表示當中較常見被異常啟用的生物因子,是Blys(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和type 1 interferon (第一型干擾素),「而生物製劑的原理,就是抑制這兩種異常啟用的生物因子,希望令病情得以緩解,所以生物製劑可以減低紅斑狼瘡的活躍程度,令病情較為穩定。」
在不少人心中,生物製劑是新藥,因而也會擔心它的副作用,對此楊醫生指出兩點:
1. 其實生物製劑並不是新藥,在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藥物名冊上已使用超過十年,有大量臨牀上的安全資料,所以無需太擔心生物製劑的副作用。而從治療資料上,可看見它無論幫助紓緩紅斑狼瘡病情,減低病發風險,減低整體類固醇使用的劑量等,表現都相當不錯。
2. 從另一角度看,如果病人的病情未能獲得控制或緩解的話,他們很多內臟和器官都會受到損害,而這些損害很多時是不可逆轉的。讓適合的病人盡早使用生物製劑,可及早避免免疫系統攻擊及傷害患者身體重要器官如腎臟、心臟等,造成不能逆轉的傷害。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