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太忙無時間做運動?成為「週末戰士」你都可以改善大腦健康!

撰文:浩賢2024-09-06 10:00更新:2024-09-06 10:00

繁忙的生活令你無時間做運動?唔駛擔心,有研究表明,即使將身體活動集中在週末的一、兩天內,你仍然可以獲得與定期運動相同的大腦健康益處!

早有研究表明,透過週末運動來彌補一周內身體活動的不足,同樣能達修身減肥的功效。然而,週末運動的鍛鍊模式對於大腦健康是否具有同等益處就尚未清楚。

不過,最近有一項研究就探討了不同的體力活動模式與柏金遜症、失智症、中風等神經系統疾病以及抑鬱、焦慮等心理健康疾病風險之間的關聯。研究人員將那些身體活動集中在一周中一兩天(通常是週末)的人為「週末戰士」(Weekend Warriors),並指出這樣的運動模式,仍然可以獲得與定期運動同等的大腦健康益處。

相關文章:銀髮健康|大腦40歲後將加速衰老 多吃五穀豆類10大食物助護腦

+15

「週末戰士」都能獲得運動好處!

研究人員在科學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上發表的研究中表示,「我們發現,與定期活動的模式相比,週末戰士的運動模式同樣能解低癡呆症、中風、柏金遜症、抑鬱症和焦慮症的風險。」

目前,世界衞生組織(世衞)建議,年滿18歲或以上的成人每星期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的體力活動,以維持身體健康。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 75,629 名參與者的身體活動量,並根據他們的活動水平,將他們分成三組:

  • 非活躍型 (每週中度到劇烈運動少於 150 分鐘);

  • 週末戰士型 (每週 150 分鐘或以上,且超過 50% 的活動在一到兩天內進行);

  • 以及定期活動型 (每週 150 分鐘或以上,但不集中在一到兩天內進行)。

研究人員平均追蹤參與者 8.4 年,期間調查失智症、柏金遜症、中風和其他心理失調的發病率。結果顯示,與不活躍組別相比,週末戰士罹患癡呆症的風險降低了 23%、中風的機會降低了 13%、帕金遜症的機會降低了 49%、抑鬱症的機會降低了 26%、焦慮症的機會降低了 28%。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週末戰士模式是預防干預策略的潛在替代方案,特別是對於無法維持日常活動習慣的人而言。」

高血壓患者都可以做運動?

許多人都以為高血壓患者應該盡量減少進行運動,避免意外發生。但實際上,伸展運動、打太極都是高血壓運動康復的一部分,高血壓患者還有很多運動方式。高血壓患者的運動方式包括:有氧運動、力量練習、柔韌性練習、綜合功能練習。

高血壓患者還可以做這些運動?(按圖 👇👇👇):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高血壓患者可以做哪些運動?(01製圖)
+7
  • 1.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常見的運動形式有快走、慢跑、騎單車、有氧健身操、登山、登樓梯等。建議每周至少進行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最好堅持每天都運動。中、低強度的運動比高強度運動在降低血壓上更有效、更安全。

  • 2. 力量練習

推、拉、拽、舉、壓等動作都是力量練習的方式。力量練習應選擇中低強度,每組重複10-15次,建議高血壓患者每周進行2-3次力量練習,兩次練習間隔48小時以上。練習時應保持正常呼吸狀態,避免憋氣。

  • 3. 柔韌性練習

也就是伸展運動,建議每周進行2-3次柔韌性練習。在做柔韌性練習時,每次伸展達到拉緊或輕微不適狀態時,應保持10-30秒。每個部位的伸展可以重複2-4次,共60秒。

  • 4. 綜合功能練習

包括太極、瑜伽,以及太極柔力球、兵乓球、羽毛球等。

運動出現以下情形要馬上停止、需求協助

高血壓患者的運動量和時間都應循序漸進,不可太猛!運動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 1. 運動中或運動剛開始即刻出現胸痛、咽喉部疼痛或沉重感或其他疑似心絞痛情況。

  • 2. 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感到頭暈、噁心。

  • 3. 肌肉痙攣,關節、足踝處和腿部肌肉發生急性疼痛。

  • 4. 嚴重疲勞、嚴重下肢痛或間歇跛行。

  • 5. 嚴重呼吸困難、發紺。

  • 6. 運動測試中,負荷增加時出現收縮壓≥250 mmHg和/或舒張壓≥115 mmHg或收縮壓下降>10 mmHg (一般指心肺運動測試)。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01製圖)
+13

骨骼健康確會隨年紀而變弱,但懂得保養的話,它們仍能健康地跟你走過一生:(按圖了解)

銀髮健康|骨質疏鬆不是年老必然結果!(01製圖)
+19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