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研究揭食大蒜有助預防三高!一文了解大蒜營養價值

撰文:浩賢2024-07-03 09:59更新:2024-08-14 07:32

原來食用大蒜能有助控制血糖和膽固醇?三高、心臟病等都市病愈來愈常見,長此下去醫療開支只會愈發增加,為了改變這個困境研究人員正在努力尋找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

早前,一項由中國東南大學和西藏民族大學聯合進行的的薈萃分析就證實了,食用大蒜能降低血糖及部份脂肪分子的水平,該研究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Nutrition》上。

▼糖尿病早期症狀易忽略(點擊下圖看清!👇👇👇):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糖尿病早期症狀。(01製圖)
+7

相關文章:糖尿病|長期高血糖損害記憶力?血糖失控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為什麼控制血糖和膽固醇很重要?

全球約有超過四億二千萬人口為糖尿病患者,預計至2040年,患病數目將會增至六億四千萬。據醫管局資料顯示,目前,本港約有七十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一成,即每十名港人便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數目明顯正急劇上升。

而在高膽固醇方面,去年衞生署公佈的人口健康調查報告亦指出,高膽固醇血症是本港最多人患的慢性疾病,接受調查的人中有5成均患有高膽固醇。

研究人員認為,葡萄糖和脂類是人體的關鍵營養素,為人體提供能量,也是構成各種身體所需物質的基礎。然而,現代飲食往往會導致人們攝取過多營養,增加患上健康問題的風險。而其他一些生活方式,從飲酒到運動習慣,都會對人體的糖和脂肪含量產生影響。

他們希望通過研究,令具有風險或已患病的人,可以採取干預措施來減少患病的機會或透過藥物和改變生活方式進行治療。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點擊下圖看清!👇👇👇)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5招日常保養神經和血管(01製圖 )
+7

相關文章:心血管健康|天氣凍溫差大易引起腦中風?專家教5招促進身體保健

大蒜有助降低膽固醇、血糖?

為了解大蒜是否可以改善血糖和脂質代謝,研究人員分析了 22 項符合他們標準的研究,其中包括 29 項統合分析的重點試驗。這些試驗總共涉及來自不同國家和年齡組的 1,567 名參與者。

結果發現,大蒜介入與不同代謝標記物的改善之間有顯著關聯。食用大蒜不但可降低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紅素(HbA1c)、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俗稱的「壞膽固醇」)。而且還會增加「好膽固醇」,亦即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

研究人員又表示,大蒜干預試驗持續的時間愈長,參與者的空腹血糖、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改善就越大。

至於為什麼大蒜會有這種功效,研究人員認為是由於大蒜中的不同活性成份以多種方式提供幫助,包括減少氧化壓力—一種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細胞磨損。

大蒜中還含有一種叫做蒜氨酸的抗氧化化合物,與血糖、血脂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管理有關。實驗顯示的結果很可能是多種作用的綜合結果。

無論如何,很明顯我們的飲食對健康狀況有很大的影響。如果食用大蒜可以改善我們的健康,何樂而不為呢。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點擊下圖看清!👇👇👇)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7種食物有助降血脂(01製圖)
+13

大蒜5大營養價值

  • 1. 富含硫化物

大蒜含有大量的有機硫化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硫化丙烯(allicin)。硫化丙烯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和抗菌作用,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疾病和感染的侵害。

  • 2. 抗氧化

大蒜中的硫化物和其他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對身體細胞和組織的傷害。

  • 3. 心血管健康

大蒜被認為對心血管系統有益。它可以降低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水平,同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水平,從而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此外,大蒜還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和改善血液循環。

  • 4. 增強免疫力

大蒜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作用,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提高抵抗力,並減少感染的風險。

  • 5. 抗癌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大蒜中的硫化物可能對某些癌症具有預防和抑製作用。它們可以幫助抑制癌細胞的生長,減少腫瘤的形成。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