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四肢等水腫,不難理解。但糖尿病人容易出現「糖尿性黃斑水腫」,這種水腫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一旦出現水腫會造成什麼影響?現時最新的藥物會有什麼幫助?
眼科專科醫生熊健慧表示,「黃斑區」是眼底視網膜中央最重要的部份,「意思是它的感光細胞最多、最密集,例如當我們要辨別別人的樣貌,閱讀等,黃斑區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當一個人患了糖尿病,血糖偏高時會產生一種物質:糖化終產物。「糖化終產物一旦形成就不會還原,而會一直在身體的器官內堆積,包括眼睛內。最大的問題是這些糖化終產物會逐漸令身體不同部位的微絲血管阻塞,激發的發炎因子愈來愈多,引起發炎。」
相關的發炎因子包括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血管生成素,以及其他血管內皮細胞等,都有機會透過不同的路徑引起發炎,令眼睛黃斑區的血管滲漏出水、蛋白質,並引起血管增生,而這些增生的血管會較正常脆弱,容易引起出血。因此簡單來說,若糖尿病未能控制,便有較高機會令黃斑區血管出現滲漏而造成水腫。
「水腫有機會停留在視網膜不同的層次裡,影響視力,雖然早期未必有病徵,但當水腫愈來愈嚴重,影響到中央位置,病人視力便會開始模糊,看出來的直線會扭曲,閱讀文字時有困難,而看出來的影像顏色也會比正常淡。」熊醫生說,「若沒有適當處理,水腫停留愈久,感光細胞就會死亡愈多,最終有機會致盲。」
藥物療法能減輕治療損傷?愈早開始愈能避免眼睛退化!
傳統上,處理黃斑水腫早年會用激光,但因為激光本身有一定的損傷性,現時已較少作為第一線治療方法;其次是眼內注射類固醇,有助減低黃斑區的炎症,但因類固醇有機會引起多種副作用,包括白內障、青光眼等後遺症,現也較少作為第一線治療。
現時用作第一線治療糖尿性黃斑水腫的,主要是眼內注射藥物,包括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好處是可減少發炎因子,從而減少血管的滲漏,讓黃斑水腫有機會慢慢減退。
「另外還有『雙抗眼內注射藥物』,即除了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同時可抑制另一種發炎因子——血管生成素-2。由於可同時對抗兩種發炎因子,臨床研究顯示使用雙抗藥物的黃斑水腫病人,恢復黃斑結構的效果較好。」熊醫生表示。
她進一步解釋,無論單抗或雙抗藥物,應該儘早開始治療,因為水腫情況拖延時間愈長,退化問題會更嚴重。而且開始時都需要每月注射一次,連續注射三至四個月,然後評估治療反應,再決定之後需要注射的密度。「若病人反應較好,水腫改善幅度較大,有機會減少至相隔四個月左右才注射一次,以維持療效,臨床研究顯示這方面以雙抗藥物表現較好。」
她分享了一個病例:有一位70多歲的男病人,已患糖尿病約40年,仍然很喜歡駕駛,但去年其中一隻眼看東西逐漸模糊,檢查發現他該隻眼黃斑水腫已相對嚴重,他基於經濟考量選擇注射單抗藥物並每月注射,起初視力有所改善,但四針後水腫情況未能完全清除。由於水腫停留愈久感光細胞的退化會愈嚴重,他和醫生商議後轉用雙抗藥物,至今覺得視力有好轉,仍會繼續注射和評估。
「若他的黃斑水腫減退情況持續改善,未來可以減少注射次數及覆診次數,長遠來看在經濟方面的負擔都會減輕。」熊醫生表示。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